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对于江浙地区内卷文化与世俗观念的整理——以苏南地区为例|世界百事通

2023-06-27 22:16:55 来源:哔哩哔哩

传统意义上的江浙文化圈泛指苏南浙北地区,方言以吴语区为主。    

本文将以苏南地区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包邮区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行整理,希望能对有意往包邮区发展的同学们提供参考。笔者不批评或赞扬文中提到的任何现象与观点,对任何事物都应当不谈对错,只谈立场。(注:部分现象不一定存在于所有地区,仅供参考)


(资料图片)

教育观念与现状

人生观与世界观

性格与价值观

婚恋观念与择偶倾向

其他

教育观念与现状

提到江苏,一定避不开的话题就是这里的教育。

江苏的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高,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希望孩子读完初中读高中,然后考上重点大学,能读硕士就继续读硕士,能读博士就支持读博士。没有哪个家庭会觉得孩子上高中还是技校都无所谓,以后读大学还是当技工都无所谓 。

江苏地区高考人数其实并不多,一本以上录取率还挺高,但最大的问题是江苏高考是县中模式,全员竞赛,充分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今年江苏35万考生,理科600分排到了3万名开外。

教育是当今社会下实现阶级流动的几乎唯一途径,而江苏的县中模式是穷人读书改命的重要通道,中产恨之入骨的毒瘤。

介绍一下县中模式。一句话概括之:哪怕是县城乡镇家门口的高中,每年也有考入清北的同学。优质师资相对均衡地分布在江苏十三个市,而非完全被省会垄断。县城乡镇的同学并非生来是给省会城市同学当炮灰的命,而是拥有同样的竞争机会,只要足够拼命完全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这也就是为什么江苏高考最猛的不是南京,而是南通。2017年,南大教授但汉松在微博吐槽“省会城市最好的高中居然落后于苏北一个穷破的泰州下面一个更穷破的姜堰区的中学”。

理论意义上的双轨制教育(即中考分流,一半人上技校当工人,一半人上高中考大学)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能够很好地实行,因为低阶层的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家庭也没有强烈的阶级跃升观念,普遍躺平,孩子上技校当技工也无所谓。而高阶层学生不仅由于能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普遍能够进入重点高中,而且还没有那么多学生来和自己竞争,能包揽绝大部分985211高校的录取名额。

但是江苏的县城乡镇家长们极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且非常看重中考分流时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挤进前一半,城市学生面临着县中模式学生的疯狂追赶。

中考分流已经在江苏被证明完全失败。中考分流原本是想模仿德国双轨制培养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年轻人不想进厂做技术工人,江苏家长们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成为蓝领“人下人”的结局。但是,中考分流又客观存在,结果是所有的初中生度过了痛苦的三年,教培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中考卷成麻花,高考也没有轻松到哪里去,省内高校每年都很慷慨地送西南地区省份录取名额,省内的名额一再缩减,外省大部分下层家长只需要孩子读大学即可,甭管双一流还是双非,只要是大学就行。江苏家长们非985/211高校不认,导致全省竞争再次加剧。

在江苏这种高强度竞争、崇尚文教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与中产阶层的流通不存在明显障碍。有学习天赋、愿意做小镇做题家、愿意寒窗苦读,完全可以将新中产阶层的子女按在地上。同样地,新中产阶层的后代滑落为底层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困难,只要孩子读书不够努力,中高考成绩不理想,完全可以被寒窗苦读的县城乡镇做题家按在地上。大家后代的教育资源都是均衡的,尤其高考应试教育。

在江苏经济发达城市的知识中产过得并不幸福,他们有幸赢了这一代高考,但无法确保下一代轻松在高考中取胜,因此非常焦虑,因为这些城市的教育水平并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并不能如成都四七九中学和甘孜州的乡镇中学之间划出一道天堑。

因此,江苏的新中产阶层比其他省市的中产阶层更加脆弱。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中产地位,必须苦一苦孩子了。而底层又很容易亲眼目睹曾经的同伴如何通过考试上升为新中产阶层,因此更加坚定了鸡娃的心,“孩子,我就是因为学历不高才吃这么多苦,你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以后考进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在很多省份,人们只需要在省会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城市买一套学区房,孩子的起跑线就已经超过80%的同龄人了,其他三四五线城市的县城学生就是炮灰,而在江苏,就算出生在南京或是苏南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市区,也得从小一刻不停地参与教育内卷,因为一群县中模式的中学正在疯狂追赶城市重点高中,而且他们读书改变阶层的执念更深。江苏的每个市都有几所超级高中,全民内卷。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缺点与优点。

优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江苏在启用全国卷前一直是全科目自主命题的省份,因为县中模式导致的教育军备竞赛,不得不在考试试题上做文章。江苏学生在各大高校四六级一次通过率也是一骑绝尘;学生心理素质较强,在高考之后的竞争中,抗压能力强不会一味抱怨,而是会选择与高考作对比:既然高考这么内卷的考试都过来了,考研考公其实不算什么;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这一点不必多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由于江苏这种全竞争的模式,竞争烈度远超很多省份,很多同学从小就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对社会竞争的认知也比较全面,从校园到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缺点: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由于县中模式的推行,原本在江苏探索的素质教育逐渐失去生存空间,以考分代替全面发展,以应试代替兴趣爱好,容易培养各类城镇做题家;学生身心亚健康,经历过县中模式尤其是初高三的洗礼,很多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近视率高发,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功利心较重,由于从小到大的分数排名,不自觉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很多学生早早失去了童真,变得世俗功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学生缺乏纯粹感,如果你与其他一些省份的考生打过交道,你会发现江苏考生性格中缺乏一种纯粹感。比如做某件事一定是带着某种目的或者结果,很少因为喜爱去做某件事。

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学生与家长普遍不愿意出省求学,这两年因为学历贬值速度飞快,很多江苏家长看开了,允许子女前往外地985高校读书。十年前,江苏学生能将省内一众211高校的分数卷到外省985高校的分数,家长一听子女出省读书,非京沪浙广这类地区不考虑。结果就是,一些省内211学校分数线奇高无比,放眼全国来看性价比极低,但就是拦不住总有高分的人要去。

有的人觉得,江苏教育极端苛刻艰苦,但很多人以后仍然一事无成。因为在江苏,通过人为鸡娃,延长了在校学习时长,本该初中毕业打工端盘子的人,硬是被逼着读了高中,度过了痛苦的三年,最后进入不入流的高校,毕业后也得面临打工的命运,自然是觉得一事无成。

另外,笔者想介绍一下自己的高中生活节奏。笔者的高中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型高中,早上6:30左右需要开始早读,所以笔者一般6点不到就起床去学校吃早饭。中午11:40吃饭,12:05到12::30为数学小练时间,做完上交再睡午觉,睡到13:10。晚上17:35吃饭,18:10开始晚读与晚自习,22:10分晚自习结束。每个月放一次周末,但周末的周六还需要来正常上课到9:20才放学,第二天周日下午15:00前到校。平时的周六周日正常上课考试,周日会放3小时的假给出去吃个饭。

人生观与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和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四书五经)——科举——入仕——封侯拜相——囤田置地。

放在今天就是读书(做题)——高考(考入名校)——考研(为了解决本科学历贬值的问题)——考公/考编——买多套房——利用以上优势在婚恋市场降维打击——重复自身路径培养下一代。

作为内卷发源地、科举兴盛地的江浙地区,这套价值观和成功样板是刻入基因的。只不过因为今天的编制比古代的科举入仕泛化了,所以名校毕业生也可以接受中学教师的岗位。

因为江浙社会极度崇拜名校学历+体制内工作,致使所有人都挤在这条容错率极低的路上。至于创业、体制外工作?那是人下人从事的。

于是,因为体制内的岗位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导致竞争的门槛水涨船高——外省本科学历能从事的工作,江苏需要双一流硕士学历,外省硕士学历能从事的工作,江苏省需要博士学历,如果竞争者太多,还要考察第一学历。

江浙鲁地区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最深的地区,崇尚个人奋斗、崇尚读书考试、全社会价值体系单一、生活方式固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犹如思想钢印一般刻在每个江苏人的脑海中,哪怕最边缘的县城乡镇居民都想让孩子成龙成凤。我们的文化推崇的就是成王败寇,对失败者并不宽容。内卷是整个东亚的宿命,长期浸泡在这种文化中的族群,一贯以多吃多占,踩踏他人为荣。

在江苏,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活得快乐。

你如果是权贵,你在操心家族财富传承和权力代际传递。你会发现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比他们的父辈还能内卷。

你如果是中产,你在操心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投入到教育内卷中去,你的阶层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下层也在拼命鸡娃,不像有些省份下层直接放弃躺平。

你如果是下层,你在拼命鸡娃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翻身,相对公平的应试教育是翻身最可靠的途径。

江苏社会,每一个人都想往上爬,没有人甘心做人下人,但中上层的座位极其有限。

“我为什么一定要考研/考公?”江浙同学很少有这类稀奇古怪的想法,仿佛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别人都在考,我不考我以后吃什么?至于这么多青年都考公会产生什么问题,这和我没关系,我只关心能不能上岸。

江浙地区独生子女比例高,社会竞争严重。因此,独生女是完全按照独生子标准培养的,升学考公面临的压力和男生是完全一样的,又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被规训和定义的,因此江苏女生热衷打拳的比例较低,pxn也少,在她们的概念里:我从小是和男生一样卷到大的,没有任何区别,想过好日子就得往死里卷。

此外,内卷程度高还导致了人们热衷于抢跑,喜欢攀比,什么事都觉得做得越早越好。小学开始学初中的东西,初中开始学高中甚至大学的东西。“你看那个XXX,年纪轻轻才XX岁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

营造年龄焦虑也是内卷的典型表现了。

总而言之,长三角和齐鲁地区对人、成功和人生意义的定义极为狭隘,社会文化氛围压抑而紧张,人从小被抹除天性,被塑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性格与价值观

在大学里我观察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同学你通过相处时的言谈举止大概率就能猜出是江浙的。

笔者本人就有这些情况,不爱社交,与人相处时很需要距离感,也缺少一种纯粹感。

价值观方面,江浙地区的家庭观念往往是重资产轻消费,这一点与川渝和东北地区截然相反。

一般而言,房价越高、升学考试难度越大、社会内卷程度越高的区域,民众更倾向于重资产轻消费,提倡的是“耕读传家,财富传承,世袭罔替”,而社会压力较小的区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自然敢于消费。笔者本人虽然刚刚毕业,但很多初高中同学的家里都已经为他们置办好住房了。

在江浙,往往富裕的家庭依旧注重节俭精算,开源节流,财富传承,实用主义,坚决反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难见到家中七八套房的家庭整天还是粗茶淡饭,仍然吃苦工作攒钱,把攒下来的钱继续进行资产积累,继续土地兼并。

所以与其说江浙是商人思维,更不如说是地主思维。

但因为当代江浙家庭普遍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是苦自己但不能苦孩子,所以现在年轻人也会注重生活品质。不过许多年轻人仍保留了实用主义的特质,这一点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也算是难能可贵。

婚恋观念与择偶倾向

首先介绍婚恋观念。

上文提到过,江浙地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以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为核心,家庭总是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登州过府、封侯拜相,赚大钱掌大权,令所有人仰慕。因此,家庭对于早期恋爱的态度是较为抵制的,家长不希望孩子把任何多余的精力放在应试以外的任何地方。所以绝大多数通过江苏高考走出来的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的普遍状态就是:很少有痴迷的爱好或特长、不抽烟也没喝过酒、没去过酒吧更不可能蹦过迪、母胎单身且不知道如何与异性打交道。因此,很多人直到本科毕业仍然母单(例如笔者),最后难免沦落到去相亲。一言以蔽之,江浙孩子在高考前的任务只有学习,在高考后的任务只有搞钱。

接下来讨论择偶倾向。

一般来说,人们存在两类择偶模式:价值匹配式婚姻和荷尔蒙冲动式择偶。

价值匹配式择偶常见于经济发达、内卷程度高和房价较高地区,择偶不会因为荷尔蒙的冲动仅仅凭颜值,而是先充分预筛选学历、家庭、工作、资产等因素,在通过筛选的人当中选择一个相互喜欢的。这类择偶模式本质是各类社会资源的互换和匹配,可以显著降低两人发生矛盾的风险,也可以避开很多潜在的问题(三观冲突、经济差距、家庭观念差距)。这类择偶方式在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人看来,属于“谈生意”“太现实”等,婚后生活一潭死水。

荷尔蒙冲动式择偶常见于内卷程度较低的地区以及大学校园,择偶仅凭颜值等吸引力因素的冲动而做出决策,在未做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容易埋下诸多隐患,婚恋问题绝大多数都因这类择偶模式而起,诸如临结婚发现男友买不起房,两家人因为婚礼发生分歧,某一方原生家庭是个无底洞等,更有甚者发现某一方家庭存在重大问题。这类择偶模式在持有前一种观点的人看来,属于“将婚姻当儿戏”“太草率”,婚后必定鸡飞狗跳。实际上,荷尔蒙的冲动最终要面对现实,与其面临现实时一地鸡毛,不如提前预筛选隔离风险。

江浙地区家庭对于婚恋的观念属于典型的价值匹配式择偶,核心就是四个字:门当户对。首先筛选学历、资产、工作家庭背景,甚至是否独生子女,在这些方面都尽可能匹配的人里再挑喜欢的。你如果给一个211本科女生介绍一个中专毕业生,她会认为你在侮辱她,连面都不想见。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方面条件都相似的两个人,他们在价值观等方面也不会相差太大,变相地降低了筛选成本。

人们认为婚姻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重组,因此寻找价值对等的家庭是最好的选择,扶贫扶弱或者空手套白狼的婚姻往往是不被认可的。童叟无欺,谁也别占谁的便宜,契约精神很多时候可以避免后期合作可能出现的矛盾,所以这种婚配方式直接把未来可能出现的矛盾扼杀在摇篮里,稳定的公司才可能稳定的盈利。

这实质上是阶级固化的一种表现。

其他

江浙沪地区其实还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地域歧视。以苏南为例,苏南看不上江北。本地土著大部分都看不上江北,称为刚波宁,这个词在这基本是个骂人的话。本地女性都不喜欢嫁给外地人。以及县级市内部还分乡镇歧视等等。当然,排外主要存在于老一辈人身上,而且人们更看重的是个人实力,包括硬件、学历、经济能力等等,还有观念上是否匹配。由于外来的年轻人在本地不拥有房产,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会更高一些。在这里,没房子(或购房能力)想结婚是不太可能的。

总结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当代年轻人和年轻家庭正在逐渐打破上面的一些固有观念,但从整体上看,上述提到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注:本文内容主要整理自知乎用户@宇宙区长孙连城的回答与想法,非盈利目的,侵删。

标签:

上一篇:央行持续进行千亿元逆回购
下一篇:最后一页